PG电子(中国)官方网站

English 中文
您的位置:首页 > 猪园期刊
读《邓小平时代》有感——周健
发布时间:2025年09月25日    阅读次数:23次    作者:pg电子

邓小平,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领路人,在他的领导下,中国从大家一个样,人人凭票消费的时代,跃进为大家能吃饱饭,吃好饭,能有更多时间思考未来,人民安居乐业,国家日渐富强。

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,他的功绩将彪炳史册。我作为一个与改革开放同时期的人,对他及他为中国所做的贡献,心怀感激!

本书是傅高义(美国学者)全方位讲述邓小平生平的一部著作,以一位外国人眼中的邓小平,客观、真实地反映了一位政治家的丰采。这位从四川县城出走来的小个子,从一个落后、闭塞的地方,经过千辛万苦的漫长旅程来到法国、俄国等地求学及寻求中国革命的真谛;从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,书写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有血、有肉中国人民的儿子

以下是我从书中所读到的一些感悟,与书友分享:

1.人在不得意时,少说话,多思考将来;邓小平为何能从“三落”到“三起”,根本原因在于,失意时,不抱怨,积极思考未来,为将来做准备,这一点对普通人而言,非常难能可贵。

2.遇到大部分人反对的情况或难于在当前解决的事情时,可以先放一下,等待时间成熟时再去做(中国古人提倡做事时“天时、地利、人和”因素)。比如台湾问题。有记者问邓小平,如何对待台湾问题,他在表述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”后,说,现在无法解决台湾问题,那就等到能解决的时候再去解决。有人提到香港问题时,他又毫不迟疑地说,香港一定要按期回归中国,这个没有什么可讨论的。

3.看大势,战略,少关注细节。细节留给下面的人去做,少管细节。这是一个层级高的管理者的正确做法。邓小平很少关注细节,在他思考问题时,先仔细思考大方向,在没有想清楚之前,他也从不向其它人提起他的想法。想清楚后,其它的就安排下面人去完成,他很少再过问。

4.能听进不同意见,接受事实,为一个目标而做出相应改变。但原则性的事情,坚定地去做,毫不动摇。在八十年代初相对封闭的时代,为了打开国门,与世界各国的人员开展自由贸易,中国引进了日本的先进技术。当时大部分中国人对日本还是比较抵触,邓小平在访问日本并参观企业后,决定引进日本技术及管理方式,资金等,成立宝钢等中日合资企业。当有一些国际友人对当时中国提出不同的看法时,只要是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,他都指示可以适当考虑解决。这种勇气、魄力在当时中国人民一身蓝布中山装,大家月工资平均几十元钱的社会主义社会中,无疑是需要巨大的胆识与前瞻性的眼光。

5.抓住机会,不能一直一声不吭。当邓小平被打倒时,他会安静的服从安排,下放劳动,不谈政事。一旦他了解到有机会时,他会主动向上级写报告,寻求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。抓住机会后,一定尽力展现自己的能力,尽可能为自己东山再起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。这一点,是他最难能可贵之处,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人“穷,则独善其身;富,则兼济天下”的品质。

邓小平,在中国近代史中,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是他,领导了中国人民从贫困走向富足,从政治斗争转向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,将中国这辆“马车”,发展成为“高铁”,奔驰在宽广的大道上,追赶世界最先进的文明。